你懷疑著網路的真實性,卻又害怕著身分揭露後所失去的屏障;她說網絡的不容造假,心情逸事會有輿論壓力;我說一種表述萬般解釋,何必為了他人而失去自我園地,不是說作者已死嗎?文字在產出的當下已非完全是自己的陳述。
那夜我們趨車北上,為的是友人的情事,在餐廳裡四個女人待了約略兩個小時,兩人尖酸勸說、一人沉默、一人流淚,偶而夾雜著大笑聲,朋友不就是事前勸說、事後支持的那些人嗎,我們試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付出真正關懷的行動,決定與行動卻只有自己才能作為,因為僅有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故不必顧忌我們更遑論無所謂的他人,或許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讓我成為這樣的我,也這樣對待著你。(離去時發現旁桌的客人是陶吉吉,不過我不認識他:P 只因為好像難得,順口提提)
或許是因為太不在乎又太過在乎別人的想法,所以矛盾總是與我存在,為了別讓自己過於難過,所以將選擇權交由別人,想要了解我的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網站,也容易發現我的心情,這是第一個選擇權,發現我的心情後了解與不了解,接受與不接受,這是第二個選擇,願不願意與我交流則是第三個選擇,我試著信任一步步踏入我世界的你,不論你抱持著怎樣的心情進入,耶穌說:你們當中無罪者,便可丟擲石頭於那婦人。即便我受到傷害、失去些什麼,也不影響對於簡單與真實的追求,生活太多猜疑、太少溝通,突破很難卻值得去做,面對面的尷尬與羞澀使我選擇在此筆耕,希望這樣的堅持能夠持續,也能不被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