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有讀沒有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有讀沒有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6-04-09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了解人性

書名:了解人性:心理生命與性格剖析
著者:艾弗瑞˙阿德勒著
譯者:蔡美玲譯
出版: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1992

「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他的靈魂」─ Herodotus 希羅多德

「我們自己造就自己的經驗」,即便是處於同樣事件的兩個人,未必會得出同樣的結論,這說明了我們的經驗未必是會使我們更加聰明,若想改變錯誤的軌道,必須就行為模式本身去修正,表面的修正與改變都不具備其價值。

目標成為意志的束縛,生活的行動及其表達的意義,對於達成目標具有什麼樣的價值,成為遵守自然法則般的對靈魂產生驅迫的力量,讓無法預測與模組化的行為有了可預測的準則,

「一種去了解別人的潛在需要,就是社會關係的基礎。」
沒有真正同理的存在,如何確切了解他人的潛在需要?就算真能了解,對方是否能心存善意的面對你的了解?疏離的存在於現代社會如同空氣般的正常。

Frauen, die lesen, sind gefahrlich 閱讀的女人危險

閱讀的女人危險 Frauen, die lesen, sind gefahrlich
作  者: 斯提凡.博爾曼
譯  者: 周全
出 版 社: 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 2006 年 01 月 27 日

藉由不同畫作的描述,作者引領著我們進入他與畫作的對話,或許是藝術家背景、創作的概念,或許是畫作本身呈現的想像空間,以女性閱讀為主題。

本書首篇以「論婦女閱讀過度之危險」為開頭,其中提到「女性看待自己創造力的方式」以及「男性看待女性創作力的方式」兩層面,令人覺得莞爾,或許是我的閱讀都是隨興為起,淺讀而止,對於閱讀本身所造就的危險與否,無法有太多的感觸,僅僅是喜歡而已,作者提出的某些論調與立場,讓我思考了閱讀背後原來代表了許多意義,煞是有趣。

不論是繪畫或是閱讀,這本書有著作者的觀點,對於不同角度出發的思考,能有不錯的交互。

個人品牌五大指標

個人品牌五大指標
打造個人品牌的方式,首先就是找到自我的價值。大衛‧麥可那立(David McNally)和卡爾‧司必克(Karl D. Speak)在《出眾》一書中傳授建立個人品牌的方法。

指標1:自我價值
要找到自我價值,你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為何?我想要創造什麼?我堅持的信念是什麼?

指標2:產品力
一個個人品牌的產品就是自己,你有哪些能力支撐品牌?

指標3:規範力
規範力是指做事的方法和標準。

指標4:風格力
風格力則是你呈現出來的形象,也就是你的個人品牌給人的印象。

指標5:承諾力
承諾力是個人品牌永續經營的要項,是你的責任,也是他人對你的期許。

2005-10-19

Notre Dame De Paris

「鐘樓怪人」以末世巴黎畸零孤兒為主角,描繪動盪時代命運轉輪之下,混沌不安的人性掙扎.....

去觀看鐘樓怪人實在是個偶然,完全是因為凱文桑的友人臨時無法過去,所以讓我撿了個便宜用少少的$$坐好好的位置,不過由於是全法語演出,當時除了看舞台上的賣力演出外,還點兼看兩旁的字幕,感覺還挺累的,雖然小時候就對於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拜讀過大作,今晚又看了DVD 重溫了當時的感受﹝DVD裡的團與今年表演的團不同﹞,亦可以全面的觀看在舞蹈、場景與表演,感覺真的好好。

對於這齣戲一直有著好深好深的感覺,無法做什麼專業評論,但在看戲的時候眼角總有淚珠在徘徊,看著艾絲梅拉達因為貌美、熱情奔放、敢於追求與堅持而得到他人的愛慕、大眾的批評、權威的加害,以及那因無法看透情人背叛的死亡;加西莫多因殘障、身世而被歧視、利用、照顧以及無法被愛神眷顧仍鍾情於所愛的表現;弗侯洛這可憐的代理主教無法看透真我的忌妒發狂、被權勢枷鎖的靈魂及教條禁錮下的生活;腓比斯自以為是的多情傷害兩個女人,並且怯弱的為保護自己生活而殺害艾絲梅拉達。

在這齣戲裡,誰,都沒有錯,卻都以愛之名傷害了自己與別人,沒有用哪一種面對生活的方式比較好,沒有誰在裡面受益,每個人都受到了折磨,或許生活就是這樣吧,每一段故事的交錯,都含有未知的命運,對於事情的認真也因著個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再看一次這齣劇碼,更加堅定了自己寧願當艾絲梅拉達、克婁潘或葛林果,而不是劇中的其他人,加西莫多太悲、弗侯洛太狂、腓比斯與未婚妻太自私....這麼剛好的在這樣的時刻重溫這齣戲,讓我有著被治療的安慰,世界上可以發生的事情就這麼多了吧,歷史已經這麼幾千年,人類本性的樣態呈現不太可能超過這些範圍,只是有沒有遇到的問題,只有自我選擇扮演哪個角色的瞭然,而沒有對錯的問題,一切世人都知,一切天地都知。

2005-10-18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作  者/ 畢恆達
出 版 社/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50601

故事是從這兒開始...
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家裡的馬桶刷得特別乾淨。原來每天坐在電腦前面,卻經常連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於是就猛刷馬桶、擦地板。心中即使煩躁,卻也不敢外出看電影、逛街,這樣會有罪惡感,只好做些像是刷馬桶這種具有正當性的工作,其實是在逃避,只要找到能夠不要寫論文的理由就好。而我其他也正在寫論文的同學,則有的打毛線、有的畫畫、有的學打坐,似乎論文遇到瓶頸,每個人就會自然發展出第二專長。

畢老師果然很強,從碩、博到審定許多碩博論文,徹底的寫出研究生的心態,想唸研究所或身在論文水深火熱之中的你一定不能錯過,別以為這本書只有前面的垃圾話而已喔,後面的章節畢老師可提出了許多文獻的搜集方式,以及論文發想及論述的時候,該注意哪些地方,有什麼地方可以擴充,對於文獻部份的處理畢老師也提醒許多該注意的小地方,真的是一本寫論文時的枕邊書。

2005-10-11

Blue Ocean Strategy 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作  者: 金偉燦、莫伯尼/著
譯  者: 黃秀媛
出 版 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05 日

紅海策略--以競爭為中心
藍海策略--以創新為中心

算不算老調重彈?不過這年代的確一直在強調創新的重要,大師彼得杜拉克、韓第強調著,知識時代與資訊社會這些名詞也內涵著創新的概念,本書以藍海策略出發,以太陽馬戲團、黃尾袋鼠紅酒、ipod 音樂商店、福特T型車、菜鳥用高爾夫球桿...等案例,分章節說明如何形成策略的原則,如價值創新不等於科技創新:新科技要是不能讓顧客的生活更簡便,或是更炫更有趣,就不能吸引廣大群眾;藉由探討非顧客群的共通性來積聚新需求;用BOI指數來評估策略構想;運用「利用天使」、「制伏惡魔」方式等等,藉由多樣化案例更清楚的讓人明白內文的意涵,並在編排上貼心的將文章主要重點以括號的方式放置在書頁頂端,沒時間的人可以擷錄重點閱讀,這本書拿來做案例分享真不錯,而且例子有新有舊亦有各行各業。

The creative habit: learn it and use it for life: a practical guide

The creative habit: learn it and use it for life: a practical guide
創意是一種習慣


「創意是一種習慣」,這是矛盾的概念。
「為了尋求創意,你必須知道如何為創意作準備」

作者Twyla Tharp 是個編舞鬼才,一位以創意維生的藝術家,書裡面除了作者與我們分享她的創作歷程、想法與做法外,以十一個章節來描述創作的過程,並在章節後面附上練習,看這本書有些些累,是因為作者以自身經驗出發,對於不懂得舞蹈的我來說,向前走三步右轉再向前走三步再右轉,很難想像出畫面,而有些意涵卻又深藏在這些文字裡,當閱讀到成規與習慣的時候,對於創意的培養更有了清晰的輪廓,最後以書中第六章變數難免的一小段話作為結尾。

「今天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之間會有好事發生,請務必埋首工作,並持續留意好事降臨。」
(作者認為經常擁有創造力的人總是「對好運做好準備」)

Something to be Done Before 35

Something to be Done Before 35 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
作者: 派翠克˙潘、流川美加、蔡虹/著
出版社:易富文化
出版日期:2005 年 03 月 15 日

以個人角度出發快樂人生為目標,三位作者以三個步驟來區分詳列在35歲以前一定要做到的33件事:第一步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第二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清單」、第三步建立自己的人脈存摺,其中有些觀念因應著快樂過生活的目標,與以往書籍激勵人們往成功方向前進而有所區別,不以出世為訴求,不以世俗對成功的定義邁開腳步,有興趣的可以讀讀看,或者簡單的按照目錄索引看看自己做到了哪幾項。

2005-10-05

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彩工作履歷

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彩工作履歷
作者: 吳若權、蘇惠昭/著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 年 04 月 29 日

吳若權應該很多人聽過他的名字,他的書我好像一本也沒看過,但關於他因為Microsoft讓我有些許的耳聞,看了這本書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本書不像一般的傳記,過去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嚴長壽、郭台銘..等大老闆的傳記,雖然可以看到有不少白手起家的典範,但他們的成就都太遙不可及,或者格局太過於寬廣,所以讓人有種無法進入的感覺,本書就不同了,它是另一種典範,一種你想選擇獨善其身時,可以往前走的路,姑且不論你是否喜歡吳若權的書、節目或其他,但對於他所付出的努力與對自己的規劃,都不得不給予肯定的掌聲,或許筆下描寫的事件已經過潤述,娓娓道來的內心歷程與轉折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踏實穩健的每一腳步奠定後來的日子,成功真的不是偶然。

2005-09-27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作  者: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著
出 版 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4 年 10 月 27 日

最近讀的書裡面,最軟的應該就是這一本吧,以敘述式的故事開始描寫艾迪的一生,用穿插的方式讓他與讀者了解,每個人與他人都是環環相扣的活在世上,生死之間的循環雖然沒有定數但卻有其道理,以為失去的其實是一種擁有,以為無作為的卻是對世間的貢獻,每天想逃離的原來是天堂,如果每個人的死亡將會如書中所描寫的有五個人來讓自己了解一生的作為,以及你所關心、在意的每件事情的始末,那麼天堂將為天堂,畢竟每個人所在意的片段就與同一時空的他人所感受的片段不同,更不論其他的種種了,開放心胸的接受生命中的美好與不美好,才不會錯過人生中每個精采的一幕。

釐清自我的真相-從心理學談起

釐清自我的真相-從心理學談起
作  者: 傅佩榮/著
出 版 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3 年 01 月 27 日

我喜歡逛著圖書館的每一個書架,然後隨著目光焦點隨意的借書,這一本就是在這麼偶然的狀況下,被我借了回來,其實並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有一天emule 既然出現他的名字,要知道emule 絕大部分情況下,比較適合搜尋原文、MP3、影片、情色相關...等檔案,所以在莫名的情況下出現作者大名,實在引起我的好奇心,恩...回到主題,我想這本書是談心理學不錯的入門書,其中有一段將「身」、「心」、「靈」對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從沒想過的,再來他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學派,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佛朗克的「意義治療法」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由於是片段片段的閱讀,中間又會隔一段時間,所以唸起來的時候還蠻好玩的,因為會跟我的奧修系列不小心對話到﹝最近借了不少奧修的書﹞,像是無神與萬物皆有神,神便是自我、是空、是靈... 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法學...源頭都是類似的,只是每個社會科學有各自的主張和嚴謹的地方,恩,這是後話。

2005-09-21

Freedom—The Courage to Be Yourself

自由:成為自己的勇氣 Freedom—The Courage to Be Yourself
作  者: 奧修/著
譯  者: 林妙香
出 版 社:生命潛能
出版日期:2005年1月1日

「不要去試圖成為另一種樣子─想要有耐心、有愛心、非暴力、平和,不要這樣去嘗試,假如你這樣做,就會強迫自己,然後變成一個偽君子,全部的宗教正是這樣便虛偽的。你表裡不一,外表覆以色彩,臉上掛著微笑,但是心裡卻想要殺人。你的內再攜帶著一切垃圾,外在卻不斷地噴香水;內心的你正在發臭,卻在外表創造出假象,宛如自己是朵玫瑰花。」

「永遠都不要壓抑自己,壓抑是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最大不幸,事情之所以這樣發生,是因為一些非常美麗的理由。」

選擇書中這兩段話起因於現代人對自己的壓抑,當然他有著前後文的呼應,在這只是個斷章取義,不過藉由這兩小段文字,可以看出書名的確切,自由的定義是成為自己的勇氣,接受自己的美醜、善惡、好與不好、對與不對、快樂悲傷、痛苦喜悅,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猶如太極的圖案一般,萬般事物至少可以二分,只想選擇好的那半,只是為難自己也破壞了均衡,接受自己的完美與不完美,便會得到自由。

2005-09-17

The Book of Women

The Book of Women 奧修說女人
作  者: 奧修/著
譯  者: 陳明堯
出 版 社:布波
出版日期:2002 年 10 月 01 日


除了說女人奧修也出了本同樣的說男人,這本說女人談了幾個部份,從女人優於男人開始,奧修以生物性眼光來看,認為女人生物性完整故優於男人,但他指出優敗勝劣並不是重點,原本生物性帶來的差異就該面對,女性以感性出發,男性以理性出發,是絕大部分的事實,因此女人們該重視自己原本具有的優點,以此為立基出發,發展個人的自我進而產生影響力(或稱之光輝),接著談婚姻部份,奧修認為婚姻是不"自由"的倆人才需要的制度,雖然奧修對於婚姻制度非常排斥,但他並非排斥情愛間兩人交流的本質,而是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看奧修的書有些地方要小心,口述型的書籍很難一以貫之,所以前後文要看,這是喜歡跳看的人必須注意的,不然有可能會產生偏頗的心得(搞不好現下的我,也存在著偏頗)。

書本裡還有對於懷孕、墮胎、死亡...等等作發揮,像是奧修認為懷孕從歷史來看是男人奴役女人的一種方式,讓女人無法從事其他愛好,只能淪為生產的工具,用以把女性物化,作為其生殖、繁衍及保存其基因的必須,當然啦這也是有前後文,以及奧修立論的背景,總之我覺得可以將這本書當作入門書,因為它分了幾個小章節來談談女子一生會發生的歷程,不過請先屏除一般性眼光,裡面有不少偏激的向度,主要是因為其論述深度不夠(相較於奧修其他書籍),但不失為你認識奧修、認識自我的第一本書。

2005-08-30

Fermat’s Last Theorem

費馬最後定理 Fermat’s Last Theorem
作 者:阿米爾‧D‧艾克塞爾
譯 者:林祁堂
出版社:時報出版

這是本有趣的書,每一個關於數字、算式、理論的介紹都是為了最後費馬最後定理的介紹而鋪陳,但不僅僅是數學的介紹,它簡介了每位數學家小故事,其中不乏當權者對別人的施壓、那種數學家的執著,還有那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算是很不錯的入門書。

The 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e Code
作  者:丹‧布朗/著
譯  者:尤傳莉/譯
出 版 社:時報出版

直到第五章,我才開始對於這本書有感覺,脫離那種一直想把它闔上的念頭,從蘇菲將肥皂丟向大卡車後,我就開始期待這本書的發展,然後開始努力的想知道解答,在這之前我有笨魚跟小秘書對這本書的看法,也有著這本書在引起風潮的概念,不過就如同閱讀哈利波特一樣,對於這些那些我很少給與理會,因為我知道閱讀是種很私人的享受,會有人跟你有相同的想法,但感動的深淺與捕捉作者思緒與概念的多寡,卻是每人不同的。

如果你是數學系畢業,或許你對於黃金比例等數字,會展現出興趣,如果你偏愛看偵探小說,或許對一個個的密語會有感覺,可惜我都不是,所以對於這一些,就當做補充常識一般,只是稍微想想並跳耀而過,畢竟描寫數字奧妙的書很多,像我之前看「為什麼公車一次來三班?」,關於達爾文的書則又更多了,至於本書關於宗教的描述,因為過去看過好幾齣電影對於耶穌相關的懷疑,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衝擊。

之於我,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從頭到尾要呈現的謙卑,從開始蘇菲對祖父的誤解,到最後李伊爵士的狂妄,及一直以來艾林主教的執著,都再再的告訴我們,浩瀚的宇宙、複雜的世界以及造物者的偉大,是人們窮極一生也無法全面理解,甚至可說我們所知、所看、所感官的都只是那滄海一粟,所以應該要謙卑,以自己所理解的為出發,這是常理也是常態,但若忘卻了我們所理解的不過是這世間的一小點而有了狂佞,對於自己與他人便是一種傷害,忽然想到點輕鬆的,書中提到好萊屋對於女神信仰等符號的濫用與汙衊,也提到迪士尼對女神符號的尊崇,那樣是否代表兩者是敵對的?ㄎㄎㄎㄎ =^.^= 總之,這是屬於我閱讀後的小感想~

2005-08-23

BREAKING VICIOUS CIRCLES

打破惡性循環 BREAKING VICIOUS CIRCLES
作  者: H‧J‧華勒
譯  者: 朱海宏
出 版 社: 業強
出版日期: 1993 年 08 月 01 日

書中將心智的思考流程以簡單的感覺、知覺、記憶、思考﹝SPMT﹞開始,簡單介紹各心理學說後,開始以憤怒、恐懼、憂慮、完美等情緒說明,清楚的用案例以及解決方式來告訴讀者,這些情緒如何產生、怎麼內省然後克服,藉由簡單的方式,以及不間斷的練習與應用,來克服自我情緒的發酵,與其他心理書籍不同的,這本書並沒有標準的解決方式,如:利用深呼吸或默數來抑制你衝動的反應,而是告訴你如何省視自己情緒來源與感受內容,以理解自己的作為,佐以間接式的暫緩方式,不斷加強自我信念來克服障礙,看完以後,很想趕快用來練習釋放自己憤怒的情緒呢 =^.^=....

P.S. 這本書的某些內觀方法,感覺跟台灣的某些自我成長訓練有點類似。

2005-08-22

The Psychology of Cheating

你為什麼會被騙:生活心理學
作  者: Tago Akira
譯  者: 鍾佳宜
出 版 社: 海鴿
出版日期: 1998 年 05 月 15 日

晃過書架看到書名,覺得好像是寫給自己的﹝是因為常被騙嗎?﹞,其實裡面寫了一些小技巧,像是群眾意識、同理心...等,用淺顯的例子寫出許多心理實驗結果,粉有趣喔~ 值得看看,沒事重新翻一翻,可以再提醒自己一下。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Rich: A Field Guide

富翁的物種源始:有錢人的起源與進化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Rich: A Field Guide
作  者: Richard Conniff/著
譯  者: 薛絢
出 版 社: 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03 年 01 月 05 日

很好玩的一本書,把有錢人的作為、行動,那些吃喝拉撒睡的種種,用各種不同的動物來比擬,原來人類與動物這麼的相像,用細膩的手法寫出富人與平常人的不同...有趣~

SIX CONTES MORUX

六個非道德故事 Six Contes Moraux
作  者: 艾瑞克‧侯麥
譯  者: 嚴慧瑩
出 版 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1996 年 06 月 11 日

麵包店女孩:他愛的是她,卻在失去她的蹤影後,選擇麵包店女孩來替代,因為他認為麵包店女孩喜歡他,因此逗弄著女孩,很巧的他選擇等待尋找她的地點,正好是在她家樓下的麵包店,於是三個人不同的觀點,形塑了這個故事。

蘇珊娜的愛情事業:從認識開始,他看著蘇珊娜的情愛歷史,由朋友女伴的普通情誼開始,到成為吃喝她的飯友,之後又加上了對她的憐憫、自以為她挑逗的作為,直到蘇珊娜要結婚,用他的角度開始與結束。

以上是這本書的頭兩段故事,說是閱讀到不如説是看著電視劇,每一段故事晃如小短片般的,讓你發揮想像的在腦海中產生圖像,一點也不困難的,卻又能脫離進行的劇情,看著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描繪,就像你坐在咖啡館,鄰桌的訴說傳入耳中後產生的想像般,聽到了故事也有了自己的評語,而不是單純的看著小丸子單純的笑著而已,而是會掉入回憶的光束裡尋找同樣的色彩,用己身再回顧一次,挺有趣的感受。

L’Occupation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L’Occupation
作  者: 安妮.艾諾/著
譯  者: 張穎琦
出 版 社: 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03 年 03 月 05 日

很讚的一本書,將女子的忌妒表現的淋漓盡致,將另一個女人侵犯了自己存在的感覺,清楚明確的的表達出來,透過每一個可得知的線索,拼湊著她的圖像,身邊經過認為每一個可能是她的人,帶著敵意的看視,將自己化身為偵探,把心思都花在這個案件裡,把自己的一切拿來與之比較,以為自己是個販子可以將所有一切放在天平兩端比重,心情忽上忽下,快樂悲傷極大化的共存,像是讓自己的心去執行無數次的高空彈跳,在極度的悲後反彈出極度的喜,而這些上沖下洗過後,才知道原來這一切與"他"無關,都是自己心魔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