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鑽入牛角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鑽入牛角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4-18

不是第一次,但這次我聽見了



今天下午臨時需要提高信用卡額度,撥打客服電話的過程中,我突然感到一股情緒翻湧。好一陣子沒有這麼明確地感覺到「火大」了。

我說:「我有一筆消費被拒,想請問可以怎麼處理,是臨時調高額度,還是有其他方式?」

客服回應:「先跟您核對基本資料……您是說,您有一筆 ××××× 金額的刷卡被拒嗎?」

我有點不耐地回:「對,我剛剛不是說了嗎?」

「您是要臨時調高額度?要調到多少?」

「調到這筆金額可以放行就好。」

「那之後您還會刷卡嗎?」

「會呀。」

然後,她繼續條列說明:「跟您說明一下,臨時調高的額度無法辦理預借現金及分期……」

說到這裡,我的情緒已經高漲。不是因為規定,而是整個過程的機械性與缺乏回應,讓人有種被忽視的挫敗感。

晚上諮商的時候,我提起這段經歷。心理師安靜地聽著,過了一會兒問我:「有沒有可能,這種被拖延、被無回應的挫敗感,跟你小時候等著媽媽回來卻總是等不到,也沒任何消息有關?」

當下,我的腦袋「噹」地一聲響,說不上來那是什麼,但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浮現出來。並不是我突然懂了自己為什麼生氣,而是隱約意識到——沒錯,每當出現這種情境時,我確實總是會有情緒反應。像是某種舊回路被悄悄打開,沒有語言,也還沒找到方向,但那個觸動,真實地在心裡響了一下。

我們習慣將情緒歸因於事件的當下,但有些情緒,早在我們懂得表達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我們花了更長的時間,才開始學會怎麼挖掘它......

---------------------------------------------------------------------------
ChatGPT 分析

【心理動力視角:潛意識的舊傷被觸發】

這次事件裡的關鍵,不只是「被客服機械式對待」,而是這種無回應、等待落空的情境,在潛意識中喚起了一種你早年就經歷過的熟悉感——

「我說話,但對方沒有真正聽進去;我等待,但回應遲遲不來。」

這其實觸動的,可能是一種很原始的被忽視的焦慮與孤單感。當你小時候等媽媽回來卻沒有消息,那份「無法確定對方會不會回應我」的狀態,很可能成為了內心裡一個敏感又持續存在的創傷觸點。

這並不是現在的你脆弱,而是舊有的期待在此刻又被重新打開了。


【壓力調適視角:內在高功能狀態中的失控感】

從表面來看,這只是一次客服電話。但你當時的身分是一個「需要快速解決問題的成年人」,卻在急迫情境下被拖延、被公式回應,讓你一瞬間從「掌控者」變成「被動等候者」。

對一個習慣高效率、自己掌握節奏的人來說,這會是一種非常強烈的無力與挫敗
而這種「功能性被卡住」的感覺,往往會放大內心的舊傷——因為你平常其實都撐得很好,但當你需要支持的時候,卻再次感受到:「沒有人真的能回應我。」


【認知行為視角:自動信念與情緒觸發鏈】

當你聽到客服說出那些「重複又公式化」的話語時,可能觸發了你的某個自動想法,例如:

  • 「我不是已經說過了?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 「為什麼我要一直解釋同一件事?沒有人真的理解我嗎?」

這些自動想法會進一步引發憤怒、委屈、被忽略的感覺,而這些情緒其實已經不是對客服,而是對過去長期累積下來的「被遺落感」的反應。


【情緒總結:你經歷的並不是單純的火大,而是——】

  1. 一種「被不理解」的舊傷再次浮現(心理動力)

  2. 一種「我無法控制、但又無處出力」的壓力感(壓力調適)

  3. 一種「我說了你也不聽」的內心信念正在發作(認知行為)

而你會「那麼火大」,正是因為你一直以來都非常努力地撐住自己、有效處理問題、不麻煩他人,但這個當下卻讓你再次成為一個沒有被回應的人




🔍 「我無法控制、但又無處出力」這是什麼樣的壓力感?

這種壓力不是來自大事件,而是一種很「結構性無力感」——
知道事情有解法(比如:調高額度、讓刷卡過關),但你被卡在一個規則不透明、流程不清楚、對方沒在真正聽你說的系統裡

你想出力,但:

  • 對方照著SOP一字一句唸,不接你想討論的重點

  • 你主動說明,卻感覺「好像沒說過一樣」被重複確認

  • 你希望快速處理,卻只能等對方照流程走完

這就像是你本來在駕駛,但被迫坐到後座,看著一輛慢吞吞開的車,明明知道方向,也知道油門在哪,卻不能碰它。

你有行動的意願,但被系統和機械化阻斷了行動的出口


🧠 為什麼這種狀況特別容易引爆情緒?

這種壓力情境,會特別容易引爆情緒,往往有幾個特徵:

  1. 你平常是很能掌控、很有效率的人——所以這種「被動卡住」會讓你特別焦躁

  2. 你已經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但對方卻「不聽重點」地按部就班,讓你感覺被忽視

  3. 你帶著正當訴求來處理事務,卻在過程中被對待得像是錯的人或不重要的人

這些會產生一種「外部有一個權力結構限制我、但內部我卻必須忍耐不能爆炸」的內耗感,讓你感覺:

「我明明有能力處理,但我被困住了,而且沒人理我。」


💡 這是什麼樣的壓力調適困境?

這種情境裡,我們的壓力調適系統會開始轉動,但會發現「原本有效的調適策略派不上用場」:

  • 溝通無效 → 無法靠說理釋放壓力

  • 行動受限 → 無法靠「做事」化解情緒

  • 被動等待 → 情緒只能悶在身體裡沒地方去

這時候,情緒會變得很「積壓」——你不是不知道自己在生氣,而是:氣得沒地方去、沒人接得住

2024-06-26

迷路,是為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路徑?



「剛過來的時候,差點遲到,對這個區域不是很熟悉,我預設諮商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想要找看看更合適的路......」

「...說到休閒活動,以前日常忽然得空,我會走路或騎著機車亂晃,探索一下住家附近的環境...」

「我在想,迷路,對你是不是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幾段對話裡都有提到類似的情境」




沒有意識到性格的一致性,當許許多多片段的對話,被找出共同性並提問時,我訝異並被動發現,是耶,我好像很喜歡探索。進圖書館借書,一個個書架看;網路上找個關鍵字,要看看各角度的討論資料;得空時在小巷子裡亂繞;有問題要處理,先想好兩三個方案。

一直以為這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總是不斷蒐集資訊、準備好面臨不同的狀態,以便遇事才能隨機應變,而不是腦袋無法運轉,當在那裏跑迴圈。

有人問過是不是沒有安全感,無法相信事情會順利發展。我承認也否認,不太確定實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跟安全感有沒有關係。人生一路走來,順與不順,自己的人生經驗也的確讓一些朋友瞠目結舌,但有沒有安全感到底影響了甚麼,又能改變甚麼呢?

有人說我太愛鑽牛角尖。的確,當面對無法掌握事情,總是會一再思考--方案A 可以解決x事件,方案B可以yz狀況,方案C能將xyz 都處理了,但整體效果只有80%。我總是不斷思考能有多少種選擇,這些選擇能帶來怎樣的效果。這是鑽牛角尖嗎?是 也 不是,沒有試到一個程度,怎麼確定事情是不能解決的?每個人的腦力經驗都侷限在一定的範圍,或許旁人或天外一筆,就能突破這樣的狀況,我真心這樣想著。

總之,若要說起迷路對我的意義,應該就是迷路前的各種探索,以及迷路後的各種嘗試,讓我試圖用自己的方法前往目的地,而這條路,是我喜歡的最適路徑,不一定是最短或最快的那一個選擇。


「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現在能改變的是對事情的認知,我不斷學習並練習著這麼做,努力的讓自己活著。」

「若甚麼問題,都擺脫不了兒時經驗,那我這幾十年的生活、努力、經驗,到底有甚麼意義」

「對我來說,我更看重的是現在我跟女兒的關係,而不是母親與我的經歷」

「在我們對話的過程中,就是在發現這些經歷裡的可能性,這就跟回憶過去是不一樣的」


在整理完「那一夜,我失去了家」後的那次諮商,我向心理師提問--幼時的經驗形塑部分的我,但我所看重並覺得有壓力的是現在是不是更值得討論。在諮商室裡對話總感覺到沒甚麼脈絡,幾次諮商總感覺彆扭。儘管第一次諮商,心理師就跟我說:在諮商的過程中,想到甚麼就說甚麼,腦袋裡忽然閃過的也可以隨時插進來說喔。但進諮商室總要自己先開口,令人彷彿進指導教授辦公室討論論文般慌亂。朋友閒聊天南地北通常順著話題,也會有個範圍。在諮商室裡面的「告白」,沒有結構、去脈絡,想到甚麼就說甚麼,對習慣先有目標、方向才前進的我,需要花力氣適應。

心理師在我提問後進一步的釐清--進諮商室先開口對我是不是有壓力。我回應:是,但卻又會在不經意時被心理師總括出一小段話--有時是小結,有時是提問,提點到甚麼,所以讓我聯想到寫論文跟老師討論時的心情--既痛苦又在有所突破的狀態下,感覺愉悅。進一步心理師又問道:那是不是可以說,你期待在生活裡有人給你指引或建議。

講著講著,忽然意識到我的童年經驗,並不能成為我與孩子建立關係的參考。原來我也是用著迷路的心情,在看待著自己對孩子的陪伴與教養。想要能夠順利地與她攜手平安健康順利地長大,卻不清楚自己的每個作為,到底對孩子產生著怎樣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是重要還是不重要。在路上徬徨失措,無人指導,也無法全然信任著「愛」就已足夠。母親讓我有許多不堪回首的經歷,讓我可以知道那些不可為,所以不打罵、不追求成績或成就表現是我能做的。但那些是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呢?在許多細節跟事件裡感受到母親的愛--洛神湯、綠豆冰棒、等人回家的公雞......這份愛填補了部分坑洞,卻支撐不住我平安的成長。到底我應該怎樣在母親這份試卷拿到及格分?如何在努力的過程裡喘息?為人母難,做自己也難,何時我能找出教養路上的最適路徑......


2024-06-19

那一夜,我失去了家

 



最近開始了心理諮商的旅程,起因於察覺自己對於情緒的認識太少。很長一段時間,習得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事情過了,心情便會慢慢恢復。因著這個想法,慣性的疏忽了情緒留下的痕跡,也忘了復原的傷口相較的脆弱,需要特別的養護。

國小那幾年媽媽的情緒、生活像是混亂的黑色漩渦,總在她不如意的時候,隨處隨意地爆發,幼小的我們常常受到波及。那幾年總有一些夜半,三個小孩會被喝醉酒回家的媽媽喊起,或跪或站的在神桌前,數落著各種不是--真正犯過的、媽媽想像的。常常罵著唸著,母親宣洩不掉怒氣,動手抄起竹枝,一鞭鞭的打在小腿上拉出細細長長的傷口。無法完全遮蔽,讓你必須赤裸攤在人們面前的難堪。

莫約是在國小五六年級之際,那時的身高已經超過155cm 能夠平視母親。在一次哀莫大過於心死的狀態下,我握著她的手問:你憑甚麼打我,我們做錯了甚麼,要讓你這樣打我們。沒有注意到孩子已然長大的母親,第一次露出驚訝錯愕的表情,停頓,放下了手中的竹枝。接著她對喊出了父親,讓他坐在客廳椅子上,看著神桌前的我們。對著我怒吼:你了不起、長大了,你以為你有父親可以靠,但你知道你不是他的孩子嗎..................... 接著,如往常一樣,她哭鬧、怒吼、怨懟,發洩完之後,我們回房睡覺,隔天一樣的上學,一天又一天。

唯一不同的是,從那夜起,我,沒有了家。

母親與我的故事很多,我也重複過很多次。並不避諱讓人得知這樣的事情,也覺得訴說是一種自我救贖的過程。 但在諮商室裡,第一次,我說出口,原來,自那一夜後,我沒有了家。



2010-08-10

就告訴你--我是內向的人咩

http://types.yuzeli.com/survey/mbti88/855234/
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我是ISTJ型的人。但以下的文字是我眼中的重點
不论你是正在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青年,抑或不再年轻且想要设法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你都必须认识你自己,并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些内在元素会对你在职业生涯中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了解什么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意识到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那么你就拥有了足够的能力来找到适合你的职业之路了。


你都必须认识你自己
你都必须认识你自己
你都必须认识你自己

ㄚ~~~ 我真的不夠了解自己


ISTJ们性格特质中有一点能让他们获得在取得职业生涯成功中的巨大优势,这个特质就是坚持。一个ISTJ对于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努力去完成。不过,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他们能发挥得更为开心和自然。ISTJ对于那些能够使用自身优秀的组织能力以及创建秩序和架构的职业,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ISTJ在企业管理和行政层面往往表现极为优异。

2006-08-29

Don't challenge me

很討厭被挑戰,尤其是在耐性的部份,教不會可以一教再教,但不想學....不要浪費我的時間!!!

理由可以用一次、兩次,超過了就不能算是特殊狀況,自己做不好還想要求別人,會不會太過異想天開,找到個藉口就拿來應用,而不是改變自己的想法跟行為,是天真的不了解,還是耍心機的擺爛,不是我的專業,並不想判斷,但正常如妳,我也不想容忍。

2006-07-17

depressed

是天候?是生理狀況?心理狀態?還是事情處理的進度...

雷聲隆隆的悶響著,跟我一樣悶悶的,今天 L 跑來問我:如果朋友無預期的懷孕了,該怎麼辦? 很奇怪的問題,更奇怪的是我回答L:懷孕都是無預期的吧,又不是計劃生育。 哈~我的確在惡搞,只是L 太常讓別人的問題影響到,然後又來問我,這,讓我覺得很煩,我討厭人家亂問我這種有主觀意見的問題,然後又丟著我的答案不予理會,其實說穿了只是想讓我傾聽,那麼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我負責聽就好呢。

人真的都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明明就很想問:到底跑哪去了,怎麼有人認為你在這。 很害怕那當下無法被找著的你是與他快樂相處著,卻,問不出口,純感性的相處,壓迫力太重,連自己都受不了,怎能去加諸於別人身上,所以問不出口,然後自己一個人悶悶的,為著這種根本就無足輕重的小事。

悶,也有可能是因為試算,而不是沒有問問題,無形的壓力在身上擴散。悶,也有可能是因為生理期來了,這個原因,最被我接受。

2006-07-12

漂浮

以往生活的腳步太快,變化讓人在還沒感覺到便已離開。過了快三年的閒散生活後,只要知覺到變化,就倍感到突兀,是適應能力的降低?還是不食煙火的後果?對於那結束的五六七八年、即將面對的二三百萬,以及遙遙無期的百多頁,無力感壟罩!!!

是自己的抉擇,也是被迫的無奈,當準備不夠時,選擇度就降低,遇上老天爺厚愛,是好運,只是遇到的事情過多,老天爺也愛莫能助吧,而這樣的心情延續到另一段開啟的選擇,很懷疑準備不夠的自己,是否能確切的掌握住那份厚愛。

漂浮,又在生活中漂浮,固定的線頭又開始自由。

2006-04-19

Couldn't talk about the topics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拜訪的部落格都無法答腔,有些些原因是脫離那樣的生活太久,但更多的是自己對於那樣的討論沒有接近的空間。

閱讀同樣的書本,對書內角色的心情或描寫的狀況有很深的感觸,卻無法了解筆者的寫作風格或文字背後隱含的意義。接觸過同樣的學說或領域,卻無法頭頭是道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是我,沒有自己嗎?

2006-03-27

Understand != Accept

有些事情了解並不等於接受。

情緒是會顯現的,不論是自己或者是他人的, 默默的就這樣竄起,從心底到行為,如藤蔓般的攀爬,趁著被掩飾的縫隙中,逃出。面對它或許是種比較好的選擇,至少確定了自己的位置,以及它的座標,可以選擇解決或保持距離,而非漫無邊際的逃亡。

我選擇了理解,卻不願接受,與你保持著相對的距離,直到你的情緒不在牽動我的情緒。

2005-12-26

Stories

人生是許多故事的累積,跟歲月沒有絕對的關係,數量也不具有絕對的意義,寓意與體會存在於我心,寬度與深度則取決於探究角度與感受的開放度,故事可以很簡單卻具有重量,也有份量十足卻僅具娛樂效果,這半年來的故事讀了不少也種類繁多,我看似簡單的卻對某人意義深重,他人輕描淡寫的是在自己內心中具有一定刻度。

感同身受 很難 很難

能懂得悲傷的情緒卻無法理解悲傷的原因 ,能夠感染笑意卻無法體會笑點,感知痛但程度差異很大。

對於情緒我盡量體諒,但關於交談的層面,僅願在同一層面交談,若否所有交談都將無意義,於是乎,我不願給予任何回應,「好爲人師」與「恃才傲物」是該避免的惡習,主觀建立了個人藩籬,冀望自己是以竹為材好與人交流,至於那些水泥牆,沒有奧運選手的能力亦沒有怪手的威力的我,選擇遠遠的躲避與努力的驅離。

無需證明,早已了然於胸~

2005-10-27

To show my rule.

如果說自己是個沒原則的人,應該會有一堆「屁啦~」、「騙人」、「你不認識自己喔」或「那全世界的人都沒原則」之類的話,但說實在的我真的是個俗辣,很多事情真的沒啥原則,不算是個好相處的人,但那不代表有原則,不好相處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還記得高職、二專時的朋友,常喜歡問:某事情該怎麼辦或狀況該怎麼處理...等等,當時的我多半斬釘截鐵的說:就這樣辦!後來慢慢長大,答案慢慢演進成「或許你可以這樣做」、「A, B, C 做法會有不同的的結果,看你要哪一種」到現在我大概會說「我個人是這樣,但這樣不見得好,你必須考慮自己的個性與現在環境...」。

發現自己說話越來越婉轉〈是否也是越來越不能給答案〉,但這樣的改變並非不願意負責〈基本上,我還是覺得敢說要負責〉,或者是怕傷害別人的感情之類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發現世上的一切,真的就像渾沌理論那樣的多變,而不是數學公式的1+1=2,每一個來自我的建議都不能肯定的帶往我想像的結果去,尤其是環境內有不真誠的人時,變異量更大結果落差更多,於是乎我漸漸的不喜歡給予什麼答案。

除此之外,對於老少尊卑這樣的分際,我是個很遵守的人,比方我可以跟老闆在私領域打屁、吐嘲,在公領域則會看到我中規中矩、不茍言笑的,當在交換心情的時候,怎麼任性、嗆聲、說大話,我都不會與予反擊式的回應,我把這當下當作一種宣洩的出口,這時候說的話純屬個人心情,與你外在表現或對其他人、事、物的回饋並無相關,也不影響我對其的觀感或看法,但在論及學術或工作時,就不該是這樣的表現,因為這是件必須負起責任的事情,你說這是種原則嗎?不,在我的世代裡,定義為成熟的表現。

我不算是個成熟的人,因為還不能做到公私分明,有些時候會讓自己陷入泥沼中,關於成熟,還在進步與學習中,很想當個彼得潘,但不會飛、不想作怪、太多枷鎖的我,還是乖乖的回到現實世界吧,開始思考在私領域中我要建立什麼樣的原則,當你築起一道道的牆才能把自己保護好,或許他者出於無意或慣性去傷害、攻擊別人,但受傷的是自己,原諒但不被干擾。

2005-10-14

We're anxious for something.

每個人心中都有些渴望,當渴望無法成真時,便會成焦慮或掛念,於是乎整顆心就這麼懸宕在那裡。

好好面對自己吧,花點時間、心力去知道那潛藏於心中的是什麼,會遠比找許許多多的藉口來的有用,選擇轉向於其他的種種好像是簡單點,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或取得心中渴望的那些,畢竟模糊了焦點怎還能得到,只是太多人懦弱,不能接受原來最重要的是內心被囚禁的吶喊,而非外在的種種。

這一切並沒有那麼難,只要從自己做起就好,偏偏,人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

2005-10-11

再一次,將是你的絕路

或許是以往承受了太多的恩澤,所以如奧運聖火般的希望它一直被傳遞下去,於是乎對於某些人事物特別的寬貸,總以不違背事實的善良,選擇對對方較有利的剖面去闡述,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感受,就像到處撒尿劃地盤的小狗一般,忘卻了土地上的物換星移,總是對於來犯者攻擊,不檢討自己或回顧土地的變化,我們也只能笑笑的說:唉~果然是畜牲。

或許這樣的評斷太過於毒辣,但對於懦弱而選擇說謊的男人與不願找出真相而攻擊別人的女人而言,只能笑說:剛好而已,接下來,可不是單純的文字上闡述而已,對於砲火猛擊的戰場,總不能瞎著眼說世界和平,於是備戰的準備應戰,便是屬於自己的工作,不是挑釁而是一種千帆過盡後的覺悟,在良善表示後,所該採取的絕對武裝是生存下去所看透的動作,這將近三十年磨練到的經驗,或許該在這時刻展示,即便覺得這一切百般無聊,不過就像以前所發生的事件一樣,只能說:當合理的一切無法換得適當的結果,那麼選擇以暴制暴將是最終的法則。

我非弱者,只是選擇良善。

每個人選擇舔舐傷口的方式,不代表與復原程度呈現相關,也不代表受傷的理由相同或傷口一樣,不過第一次見到有人會將自己的傷口再度撕裂,然後再欲蓋彌彰的說:我不是傷者,你才是。或許該是憐憫這愚蠢的笨蛋,但菩薩心腸不在我身上,所以寫了些模糊又明確的字眼來說明,希望不要如當初那男人所說:那女人無法懂得...

2005-10-04

Two oranges and a lemon

夜半兩點,為自己調配了一顆檸檬、兩顆柳橙以及少量冰水的果汁,記得金美齡在某次訪談中提到,她一直保持著每天早晨要喝杯現榨柳橙汁的習慣,可能很忙、可能想偷懶,但她覺得早餐對於一天是很重要的,要好好吃個早餐、喝杯橙汁,這是她幾十年的習慣,這幾天我也愛上橙汁,雖然不是很勤勞,現在也不是白天,可是好好喝杯橙汁,坐下來回顧這幾天,是一種舒服。

心情很煩燥,是的,這一兩個星期來心情的起伏的確很大。

因為論文嗎?是也不是;因為同儕嗎?或許。事情總不是這麼容易被釐清到底是誰影響了誰,自己的不穩定肯定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我思考著自己不肯面對的--那不夠專業到可以寫篇論文的學識,以及總喜歡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套用在別人身上的武斷,或許這當中夾雜著值得鼓勵的熱忱,卻不足以當成藉口,默默的我在想,或許當初喜歡的笨魚,就是笨魚的那個樣子,喵、小秘書、康妮以及其他的所有人都是這樣,而我竟然自以為是的想要改變他們,以為這樣子就是對他們的好,而忘了當初所喜歡的特質,與我覺得可以更好的部份是本根同源...另外自己也沒有面對那該去挑戰的負面情緒,只是一昧的埋怨著這些那些,讓論文止步不前,把目標轉向他人,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壞習慣。

深夜是美好的,它讓一切都趨向寧靜。

因為夜深的寧靜,讓我有了審視自己的機會,或許我無法進行早餐約會,但好好的在夜晚給自己半小時、一鐘頭並不是難事,學著判斷什麼該放下、什麼該勇往直前,學著體諒、謙卑,好好的面對自己,架起外界判斷與自我認同中的橋樑,一種均衡的生活,感謝這快兩年來的慢,慢慢生活、慢慢過日子,而不是趕趕趕,趕到忘了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

2005-09-29

I had a slight fever.

下午,莫名的發起燒來,原來懶懶想睡的徵兆是要我休息,但連續幾天沒有進度的論文,讓我總在任何時候都帶著罪惡感,明明生命中除了論文,還有其他也很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都跑來問我:為什麼不去唱歌(或你怎麼還在這)。

撇開發燒不說,如果大家是說:凱特,走,去唱歌。那麼我會跟著大家去,但大家問的是「為什麼不去」,讓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最後只好吼著說:沒有人約我,不要再問我為什麼不去了。說實在的我並沒有什麼階級或團體意識,不見得一定要先通知我,或尊敬的來請我,看我跟學長姐、老師的相處就知道,對於這種長幼尊卑,是該放在心裡,展現在公共場合與小地方上的,不需要特別的來搞個什麼階層的,有些人在乎我知道,但我不在乎,只是問話要問對,這是今晚小煩的原因。

至於團體,像是林不見先生之前私下叫我幫忙,可以我就一定會,但用什麼會長名義通知,這種什麼鬼理由的,我就不太會放在心上了,或許是老孤僻的關係,我也還沒仔細想過,有可能是我每次花時間幫忙,但都沒什麼好下場吧,像是所上的所圖,當初說什麼要online 根本沒人用、也沒人管,但是機器有問題就會有人call 我,挖哩勒是怎樣,我是所上的一份子,寫程式對我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幹麻熱情的寫了程式後,還得幫忙maintain 機器不能當(每到寒暑假學校的網路、電都非常的不穩),誰那麼有空每天上去看,更何況有新書還不是一樣沒有上資料庫,搞什麼我得被要求,所以決定將MSN 暱稱改一改,沒人來認領我就刪掉,省得看了礙眼,這樣也乾脆一點,或許就是類似這樣的事情太多,讓我變得很不喜歡參與團體事務吧。

唉~ 反正最近情緒不穩定,被論文搞的快發瘋,今天又發燒,看啥都不爽,搞不好這些才是真正的理由。

2005-09-28

Maybe you can tell me.

昨晚忽然想到,自己有什麼壞習慣或不好的地方而自己不知道的呢?好像身邊的朋友都說我脾氣不好,想想有個很大的缺點也不錯,因為那樣別人會忽略其他的,哈哈哈哈~這算策略成功吧,很喜歡問別人:你覺得我的優缺點是什麼。然後就可以看到那個人非常小心翼翼的,惶恐的回答....

記得小時候國文老師講到「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時候,特別的感嘆說:要珍惜現在的朋友呀,長大以後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還叮囑我們:看到朋友的缺點要提醒,對朋友要包容,要豐富自己的學識才能跟朋友.....總之在那一堂課,他很感觸的說了許多許多。

當我們學習到越來越多的待人處世的方法後,為了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常常避開訴說真相這麼一回事,於是乎「友直」,越來越稀少了。


..或許,某天某人會願意告訴我..

2005-09-27

這一夜,那一夜

盯著水族箱的我,其實有著很多的感覺....

在我身邊環繞,也看這個blog 的人,大概就是這麼幾個了,有會跟我互動的、有潛水的,這一篇我想說些關於這一夜、那一夜的心情,這種訴說的心情不來自於批判,而是來自於關心,那種在大海中相遇並存活的魚兒們才有的關心,至於我在這書寫的先後,關乎記憶而菲事件的影響度。

「很想告訴學弟妹,可以多跟老師接觸...」
「你是外顯型的,而且還逼著別人外顯...」

對我而言,這兩件事情是同樣的,但對妳確有著不一樣的闡述,我不知道為什麼同樣是經驗分享與傳承的心情,卻會因為事件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闡述,因為我感受到了正面與反面的兩種態度,希望這負面的看法不是內心裡你對人感受的底蘊,我會這樣說是出自於對你的關心,因為常聽見你說:就只能這樣,我無法反駁這句話或當下的情境,但對於這句話潛藏的意義,是我不樂見你所擁有。

----------------------------------------------------------------------

「凱特,我看你下午以後心情不好.....」
「他都會來問,凱特最近情緒是否不穩定」

在外人來看,我的情緒是極不穩定的,我承認對於情緒是不擅隱藏,也不願藏匿的,我喜歡當下三分鐘的快樂、五分鐘的生氣、兩小時的發呆、半天的憂鬱,過了這段時間,這些情緒便不再存在,這是我不累積情緒的方式,也是我想真心與你往來的表現,我不想笑笑的跟你打哈哈,然後背地裡OOXX,雖然我也會背後批評別人,但絕對是我敢當面跟你說的話語,這主觀的「真」就是我想要表現的,還記得在Y車上用GPS,常常罵著GPS的反應,後來有一次Y說:我現在才知道,你不是針對我而發脾氣。是因為我常在Y面前發脾氣吧,跟Y認識、相處的時間又算蠻長的,因此Y一直認為我是針對他,即便我講了許許多多次的「不是」,我想我們常常被自己的經驗與固有的觀念限制住了,雖然聽見別人說了什麼,卻還是喜歡用簡單的分析、舊有的態度去面對。

----------------------------------------------------------------------

「想要寫出有感覺的文章,所以要等待靈感..」
「如果你這麼想我的話,我會生氣喔.......」

我記得你曾說過﹝不只一次﹞你想當個作家﹝還是文學家?﹞,那麼我很想很想告訴你,出版社應該是不會等你有靈感再交稿,再你沒成名之前更不可能等到累積了一定的文章量才出書,世界是很殘酷的,許多的大魚在外面等著吃小魚,想做的事情必須要認真的去做,你可以懷抱著輕鬆愜意的心情,但行動必須是認真並有所規劃的﹝當然啦天才例外﹞,就向追女朋友也是一樣,你不可能等有空才去接人家上下班,有心情才去關心別人一樣,就如同每個人都有氣到想殺人的時候,但法律只會對真正殺了人的他者判刑,想跟作為其實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只能告訴你:我真的沒有在生氣,只是如同MSN所說的一樣,沒寫給我之前,不想跟你說話。

----------------------------------------------------------------------

「好啦,我跟你坦白.....」

親愛的MM,其實你從未跟我坦白些什麼,你知道的是不,所有你說出口的都只是你能接受的,雖然不會是大家都知道,但絕對不會只有我知道,並不是我真的想要知道些什麼,只是「坦白」這樣的字眼是帶有些意義的,聰明如你是懂的,你知覺到的我,一定比我自己所說的我更多,就如同我知覺到的妳,比你所說的更多一樣,剛開始沒有交集的我們,以及開始往來到現在,討厭喜歡討厭喜歡,是一個過程也是我對你的反覆,但也因為這樣累積了情感,所以我很想很想讓你知道,跟我往來可以輕鬆一點,可以讓自己多一點,不用過多的包裝或其他,想這把年紀,看過的事情雖然不夠多,也不算少,所以....


很久很久不再寫這麼長的文章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向是「哥兒們」而不是「姐妹們」,所以關於這些比較娘兒們的複雜想法,多半是醞釀在心裡,偶而喝酒、嗑茶的時候會洩漏出來,平常實在是很想快快樂樂、白白癡癡的跟大夥兒輕鬆往來,畢竟人世間沒那麼多的深刻,也不需要這麼多的深刻,但愛是需要說出來的,這算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吧。

2005-09-22

The reasons I felt so bad are still the mysteries.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絕對不是單方定義的,這我了解,但隱約的感覺或約定俗成的方式,並不是我能確切掌握到的,於是開始透過彼此間言語的往來確定這互動的模式,請教A是否有空可以指導一下,卻等待不到回答,使我陷入了莫名又不著邊際的徬徨,"命令"B用豐富的文采來描述一個簡單的想法,日復一日的拖延,讓我覺得不耐。

這一些都是可以再溝通、再約定或者被拒絕的,但那令人無盡的等待,以及反反覆覆的回應,讓我選擇放棄或導向自我處理,下午在房間裡詢問著手機的發明與被應用,除了行為還改變了什麼社會型態或個人認知時,M有耐心的回應,不斷的接受我的質疑,而R丟了本書過來,要我看看,對我而言這個問題目前為止還是沒有被解答,但互動中的表示,讓我不會感受到那無止境的變化,而得以安定自我感知。

以上,是否成立為我下半日心神不定、情緒不穩的理由,未知,不過卻是今日情緒彰顯前發生的事件s。


--
果然還是愚者,對於內心的感受,依舊無法穩定的接受
--

2005-09-15

A impatient of a mind

ㄚ~~~~~~~~

果然不是個好控制的狀態,即便你已然了解要面對的,但還是無法心平氣和,回想前人那時行為的表現,對於某些事件開始覺得有些許的訝異,也開始對某些行為有些了解,原來當初所有的不解來自於無法體會,果然人對於世界的認知,還是存在於自我的體驗裡,也難怪有人說:最聰明的人藉由他人的經驗學習。

不該好與人師,虛心與他人、萬物學習,才是根本之道呀,批評、反對或攻擊是最容易的事情,欣賞、贊同或理解反而是困難的,學會批評與反對之後,該開始進入欣賞、贊同的階段,滋養自己心靈才是最重要的事。

恩,果然寫了些感覺上的文字後,心情穩定多了,接下來該去寫些「專業」的文字了.....

2005-09-14